航空公司低价竞销,恶性竞争的行为在航空业并不少见。面对航空运输运力迅速增长、国内航空运输市场供过于求的形势,一些航空公司为了争取有限的客源,竞相低价竞争,甚至不惜成本。而超标准支付销售代理手续费则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。航空公司自销的客票按代理人销售处理,推出净价结算这种违反规定的销售政策,使得一些销售代理人、旅行社、票贩子等,在媒体上大肆推出特价机票招徕顾客。实际上航空公司折扣实惠被中间环节截留,而消费者却得不到一点利益。
销售代理过多,销售行为不规范。目前民航有销售代理点近4000家,超过80%的机票是通过代理销售的。在目前代理点过多,代理层次过杂的情况下,各种违规行为接踵而至。最典型的是高额促销费与暗扣盛行,助长代理人操纵市场,票面价与实收价之间的差额被中间代理人瓜分,造成了航空公司收入的严重流失。有的代理人还利用失衡的供求关系,大量和长时间地占用拖欠航空公司的销售票款,严重损害了航空公司的利益。 价格同盟问题
其实这一次的航空票价改革,也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价格同盟的问题,但是这样会成功吗?
美国十多年前的时候,政府一直实施航空管制,然而,事与愿违,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并未因此消失。为了争夺顾客,航空公司竞相向乘客"送礼":加宽座位的间隔、提高餐饮的档次、免费接载乘客、提供酒店住房优惠、赠送名贵礼品等等。航空管制结束后,这些礼品大部分都随即消失。
现在,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以为可以靠结成"价格同盟"来避免所谓的"低价倾销的恶意竞争",这未免太天真。古往今来,竞争从来都是"恶意"的,厂商从来都在致力于"低价倾销"。如果价格上的竞争受到限制,厂商就必定要在其他方面发动别开生面的竞争,不是吗?要搞"价格同盟",航空公司就必须互相提防,不仅要稳定价格,勒紧票源,对"团体票"和"旅行社票"作出严格划一的规定,还要有效制止各种"非价格竞争",包括禁止加宽座位、禁止赠送礼品、禁止免费接载乘客、禁止介绍特惠酒店、禁止送票上门、禁止奖励里程、禁止巧立名目优待各种特殊身份(军人、教师、学生、老人),否则,形形色色的"非价格竞争",就可以愈演愈烈,直到"实际价格"降低,"价格同盟"名存实亡。
另外,尽管当时美国的机票居高不下,但航空公司的盈利情况却并不理想。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。航空公司追求的应该是"高利润",而不是"高价格"。如果不进行细分市场对不同顾客进行灵活定价,充分开拓市场并增加收入,那么一味追求"高价格",就只会越来越亏。
这是因为,决定价格的永远是最终产品的供应和需求。跟顾客摆事实、讲道理,那完全是白搭。顾客可以理解你,可以同情你,但不可能接受你,购买你。顾客不要看你的帐本,只有价格才能打动他们的心扉,只有价格才能左右他们的行动。 我们暂不理会航空服务每个环节的成本,我们只关心最后的结局。眼前的情况是:供应大于需求,定价高于"市场出清"的价格。这种情况下,航空公司越不肯降价,闲置的座位就越多;相反,越是灵活定价,资源就越能被充分利用,航空公司和乘客就越能实现"双赢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