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民航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层次的多元化,发展低成本航空的空间进一步扩大,对于配合城镇化战略实施、促进航空大众化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首先,低成本航空是实施航空大众化的重要举措。我国有13亿人口,每人每年乘机0.25次,相比3亿人口、每人每年乘机两余次的美国,尚有较大差距。低成本航空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/4,在东南亚超过1/3,而在中国尚不足1/20。对比来看,我国的民航市场远未饱和,仍有不少潜力可挖。一方面,许多普通百姓由于机票价格较高无法享受航空的便捷服务,而低成本航空则可以较低的票价开启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。另一方面,在商业模式、客户定位、航线网络等方面,低成本航空与传统航空公司在客户市场上的重叠度不大,是民航市场的良好补充,两者相结合可以一起做大航空市场。
其次,城镇化战略为低成本航空发展提供新动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,这一重要的战略举措同时也为低成本航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。有专家表示,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三四线城市对航空的需求会快速增长,尤其是对廉价航空的需求。低成本航空票价低廉,可以更好地服务这些地区的旅客需求。
再次,低成本航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低成本航空定位于提供低票价、差异化的航空服务,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能够享受低成本的航空服务,对推动实施航空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作用。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发展模式,发展低成本航空是转方式、调结构、增内需、促发展的重要引擎,通过乘数效应拉动区域经济成倍增长。
低成本航空的产生和发展,既有其内在的规律特点,也紧密依存于现实环境。准确把握这些规律特点,同时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,是准确判断形势,实施科学决策的前提。
一是准确把握低成本航空发展的内在规律。欧美东南亚各国,在发展低成本航空方面的特点不同、形式各异,但遵循了基本规律。首先,低成本航空是市场导向的自然选择。纵观世界各国航空运输发展历程,低成本航空的形成既非依靠行政力量,也非简单地为低成本而低成本,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民航消费群体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。政府的鼓励、开放姿态则使之变为一种优势。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和灵活性使亚航、瑞安等低成本航空公司快速成长,并开始向外扩张。其次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、航空运输市场变化,低成本航空呈现明显的阶段性。其初期市场定位清晰,经营战略具有强烈的低成本特点。随着消费群体的融合、与全服务航空公司竞争的加剧,它的市场范围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,经营策略和服务手段更加差异化,与全服务航空的差距缩小,并最终实现融合。即便在同一公司,两种经营模式也会相互转化。如亚航向旅客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票价组合和座位区选择,充分体现出与传统航空公司的融合趋势。
二是发展低成本航空要考虑我国国情。我国航空公司降低成本的空间偏窄。低成本、低票价是低成本航空得以存续的关键要素。国内公司航油成本几乎占据运营成本的一半,飞机引进税率高,飞机引进审批制度客观上使航空公司议价能力下降,外汇管制政策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,国家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导致市场选择很少等等。国内航空公司发展低成本的可控因素很少,更多依赖于精细化管理和企业文化,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因此,我国发展低成本航空需要政府推动,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日前,民航局印发了《民航局关于促进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从坚持安全发展、促进快速壮大、支持灵活经营、鼓励走出去、改善基础环境、加大政策扶持6个方面提出多项政策保障措施,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低成本航空运营环境,引导和鼓励国内航空公司实践低成本运营,促进加快民航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,推动民航大众化战略目标实现。
三是支持低成本快速发展与加强安全管理相结合。安全是民航的核心原则。发展低成本航空首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、安全与效益的关系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支持低成本航空快速发展。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增加安全投入,夯实安全运营的基础,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。一是增强安全发展意识。运营低成本和安全高投入要齐头并进,两者不可偏废,确保安全裕度在规定标准之上,尤其是在安全人员配备、安全教育培训等关键领域要足额保障。进一步强化持续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的培育,促进安全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。二是加强安全监督管理。要针对低成本航空运营特点及易发的安全问题,进行系统深入研究。在做好规章符合性监管的同时,注重加强对其安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效能的监控和评估,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低成本航空运营特点的安全监管模式,发挥政策导向作用,保障企业安全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