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,注定是民航业的“多灾多难”的季节。从7月17日到8月10日,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四起严重的民航空难事故,很多人从电视、报纸、杂志、网站、社交媒体上了解空难情况。在屡屡登上“头条”的同时,航空安全也受到了几乎所有人前所未有的关注。
首先,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发生在这个夏天的空中灾难:
7月17日23时左右,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坠毁,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成员全部罹难;
7月23日下午19时,台湾复兴航空GE222号班机疑因台风影响造成飞机降落困难,尝试复飞失败,于澎湖县湖西溪村坠落,造成机组及乘客51人死亡,7人重伤;
7月24日,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的AH5017航班,在起飞后50分钟失联,后发现该飞机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坠毁。客机上110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;
8月10日9时18分左右,伊朗一架伊-140客机从德黑兰起飞后,坠毁于阿扎迪镇。机上40名旅客和8名机组成员中,至少有40人罹难。
历史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重现,尽管是身披着不同形式的外衣,只要内在的逻辑存在,有些事似乎无法避免。回顾全球民航空难历史,我们会发现上一次如此密集的空难高发期竟然也是在2005年夏季:
2005年8月6日,突尼斯航空公司的一架小型客机坠毁,19人罹难;8月14日,塞浦路斯“太阳神”航空公司B737飞机空难,121人罹难;8月16日,哥伦比亚西加勒比航空公司MD80飞机坠毁,160人罹难;8月24日,秘鲁国家航空公司B737空难,60人罹难;9月5日,印尼西亚曼达拉航空公司B737空难,150人罹难(包含47名地面人员)。
如果我们再翻阅历史资料,会发现全球单一架次损失最惨重的空难发生在1985年8月,当时日本航空123号航班造成了520人罹难的重大事故;而令中国民航人记忆最新鲜也最深刻的,无疑是2010年8月24日河南航空公司的宜春空难。当时B3130号飞机执行哈尔滨-伊春航班,飞机在伊春市林都机场进近着陆过程中失事,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夏季是航空事故的高发期,其中尤以8月最为典型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“黑色夏季”?分析其原因,我们会发现以下的影响因素:
首先是航空业务量激增,夏季因天气适宜正是人们休假旅行的高峰,航空公司最大限度地投入运力,加班飞行成为常态,旅客吞吐量迅速增加,造成飞行机组和地面人员疲劳。必要的休息时间不足,特别是大面积航延可能造成从业者身心俱疲,注意力难以集中。
其次飞机和地面设备的高强度使用,可能出现“带病”工作情况,造成行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裕度下降。以国内的情况为例,2013年民用航空器的平均利用率为9.5小时,一般的月份是9.1、9.2小时,而7月份的利用率为9.9小时,8月份则高达10.0小时;
再次夏季是雷雨多发季节,恶劣天气情况较多,对飞行安全造成较大威胁。空中的雷区和低空的风切变,都是民航安全运行的大敌。
最后是炎热天气对人的情绪造成影响。医学统计证明,气温、气压、湿度等天气特点能对人的情绪造成较大的影响,炎热天气能够造成明显的失眠、乏力、多汗、躁动、易怒等心理变化。
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我们分析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,正是为了找到其中的规律,及时采取有力的预防和纠正措施,堵塞运行生产中的漏洞,防范“黑色夏季”在中国民航发生。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:
一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夏季加班飞行管理,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,综合考虑安全裕度和安全弹性,加强跨零点航班的运行监管。
二、航空公司、民用机场在加班和承接航班的过程中,要综合考虑保障能力和安全裕度。航空公司要根据飞机、航线、机组等情况,合理编制飞行计划;民用机场要做好容量评估,综合考虑通讯导航、飞行区、停机坪和地服保障能力。
三、决不能让安全为生产让路。在繁忙的旺季,安全与生产之间必然存在矛盾,但绝不能因生产而降低安全标准。以台湾复兴航空的空难事件为例,如果不是迫于旅客压力冒险起飞,相信飞机也不会因低空风切变造成严重问题。
四、解决好人力资源问题。航空公司要严格落实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,做好机组、机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安排,避免人员疲劳上岗;民用机场要重视地服、安检、飞行区人员的劳动工时。必要时,各民航企业应考虑在非专业性岗位雇佣季节工。
五、航空器、车辆、特种设备的完好率。高强度的使用让航空器、车辆、特种设备的故障也不断增加,要把握“以维代修、随坏随修”的原则,对“带病作业”采取零容忍态度。
夏季是民航业的“多难期”,有一定的气象条件影响,而更多是人为的原因。如马航的MH17航班坠落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行政边界附近,这个地区正是乌克兰内战最激烈的区域,为什么马航不改变航路绕过战区……人既是安全的目的,也是确保安全的决定性要素,只要我们能努力避免人为原因的负面影响,改变民航业夏季“多灾多难”的状况就能够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