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庞大的航空消费群体,决定着中国航空市场的基本形态,同时也是一支重要的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力量。消费者不仅仅作为航空企业的收益起点、服务对象、研究对象而存在,也不仅仅拥有“用脚投票”的选择权利,在信息经济时代,消费者拥有更多的维护其自身权益的条件,拥有更为便捷的行使权利、促进改革的渠道和方式。
消费需求影响产业规划与政策。从推进航空大众化战略的宏观层面看,航空消费者既是获益者,也是参与者。在2012年《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,到2020年,我国民航服务领域明显扩大,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,航空服务覆盖全国89%的人口,“基本航空服务计划”得以更为广泛深入的实施。在2014年两会期间,民航局李家祥局长说,预计5年后中国民航年旅客运输量将达到4.5亿人次。尽管上述战略构想或宏观决策,出自政府主管部门,但其决策基础是国民需求,而对一项决策的实际效果进行最终评价的,也只能是消费者。
消费需求引导航空企业调整服务产品结构。相对于西方航空发达国家,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化进程开始较晚,加之长期处于“卖方市场”阶段,导致航空企业对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、需求结构的基础数据积累以及分析研究都做得不够。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以来,中国航空市场结构开始呈现一些变化。尽管中国航空市场由于相对封闭而未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伤害,但也给中国航空市场格局调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。新世纪以来,尤其是近年来受到高铁迅猛发展的冲击,中国航空市场在一些局部区域发生了很大变化;近一两年社会“从简风”,又给航空市场调整带来了新的动因。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,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可选择产品的增加,另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,航空企业必须据此重新审视原来的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,针对消费需求提高营销效果,增加市场竞争力。
在当今信息化时代,消费者自身也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。更加公平与透明的市场竞争,为消费者提高自身素质、进行消费决策、改善消费行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。消费者既可以依托传统的消费者事务机构、航空企业的顾客服务机构表达自身的诉求,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、各类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。从最近几年民航诸多热点问题的形成与传播过程来看,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声音,经过一定环节的集聚与放大,其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,足以推进航空市场的积极转变。因此,有理由相信,合理的诉求就是变革的动因,真实的需求就是最大的作为。